中国两会:聚焦革新 民法典
3月5日至1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组织召开了年会,被中国媒体称为两会(the “two-sessions.”)全国人大是中国最高立法机构,形式上类似于议会,人民政协是最高议事咨询机构,是在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下,由广泛团体和政治群体组成,包括八个爱国统一战线中的少数党派到独立成员等。
在2017年会期间,大会讨论了年度经济和社会计划,审议了政府和其他上层机关工作报告,通过了国家和地方财政预算以及选举第13届(2018-2023)人大代表程序。然而,其中最重要且利益攸关的是被经常讨论的民法改革。在经过了长时间的建议和修订之后,全国人大通过了新民法典总则终稿。总则将在2017年10月实施生效,开辟了法律改革的历史阶段。新民法典中包括几大主题,覆盖了从契约、财产、个人责任和家庭关系(如遗产继承和婚姻)等方面。
为了了解此次大众期盼已久的重要改革,我们采访了Ivan Cardillo博士,他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比较法专业的研究员和讲师。
伽利略中心(以下简称GI):Ivan Cardillo博士,最新通过的民法总则中最重要的创新和内涵在什么地方呢?
Ivan Cardillo博士(以下简称IC):总则,或者未来中国民法典总则部分是中国民事法律规章走向系统化非常重要的一步。未来中国民法典的目标,借用草案说明的一个词,是要写成“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我认为最重要的创新在胎儿继承权、好撒玛利亚人法、个人信息保护、诽谤国家英雄和烈士条例、法定主体定义条例。
GI:总则草案共经过了一百二十多次修订(自中国日报)。你认为全国人大在执行这一法律改革时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呢?
IC:全国人大不仅仅是由法律学者组成。众多成员都参与了立法辩论,反应了代表民愿的个人意见。好处是能够避免高度专业的法律用语失去与普通用语的关联,但与此同时,这也会减慢立法进程。
GI:为什么在中国当前阶段的发展和社会转型中改革民法典如此重要?
IC:民法典将重申所有的民法规章。许多条例是由司法解释、SPC意见和指导性案例构成,这就会导致误解和混淆。民法典将解决许多法律冲突的问题。这将有助于公民理解使用哪一规章,减少冲突,加速法律发展。好撒玛利亚人法对于建立人民群众的新团结至关重要。
GI:中国民法典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并与其相适应还是在借鉴西方经典上成型的?
IC:这是民法典面临的最大问题。中国法律学者对此意见不一。总体目标是民法典应该能展示中华文化的特性,“中国人民的精神”。和谐、孝道、美德等观念深深根植于传统和现实法律辩论中。如何用现代法律范畴定义它们依然有待商议。
GI:民法典,或者一般地说更广泛的法律体系是如何融入中国与西方的百年对话的?
IC:中国的法律体系总是被斥为野蛮人的法律。回到十九世纪中期,西方殖民势力强迫中国签订放弃部分主权的条约,且在涉及到西方人的争端中必须使用西方法律。从那时起到现在,中国的法律文化出于内源性现代化的需要,都是在妥协接受西方法律模式。编写民法典是中国的一大成就,显示了其在法律系统现代化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