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将军及史迪威博物馆 (上)
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我们将用两期《重庆故事》的篇幅向大家介绍于2015年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的史迪威将军,及其在渝故居。史迪威将军作为一个美国人,他在“陪都重庆”渡过了一段不短的时光,也深刻地影响了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所领导的国民党及其统帅的国军的作战行动。本期,我们首先聚焦史迪威将军在1942年正式就任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之前的人生经历。
史迪威将军,全名约瑟夫·华伦·史迪威,1883年3月出生于美国佛罗里达。1900年,他17岁时以优异成绩考入西点军校,在第四年的阵地工事构筑课中取得了特别优异的成绩——谁也不曾料到这对他后来在中国的军事生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904年,史迪威从西点军校毕业后,出于对遥远而神秘的东方的好奇心,选择到菲律宾开始自己的军旅生涯。1905年因他翻译了两份重要材料,被调回母校现代语言系任教。
1911年,史迪威重返菲律宾。同年11月,他第一次来中国,在很短时间内游历了上海、厦门、香港、广州等地,对中国有了初步的印象。1914年爆发的“一战”中断了他在马德里进修西班牙语的课程,只得返回美国继续任教。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史迪威选择前往法国的战斗一线。1919年,在他凯旋归国后,美国陆军考虑到他出色的语言能力,便任命他为美国陆军部驻华首席语言教官,随即,他开始学习中文。一年后,他完成中文进修,便带着妻子来到中国北京。在北京,他按照自己英文名“Stilwell”的发音,给自己取了个中文名字——“史迪威”,因为他认为“历史”可以“启迪”后人,并且十分“威武”。
1921年4月,史迪威谋到一份差事,赴山西太原担任修建汾阳至离石公路的总工程师。在那里,他结识了时任山西省省长阎锡山。对所领导的筑路工程队,他将自己所学的军事工程课内容亲囊相授,和劳工同吃同住,赢得了大家一致的敬重。后来他又到了陕西,为一条从潼关到西安的公路修筑项目担任总工程师。1922年9月,史迪威第一次去了中国东北,那时候日本已在这一区域大肆活动。次年4月,史迪威独自到中国南方的浙江、江西、湖南等地区旅行,随后7月,他带着对中国更深的认识和家人一起返回美国。
仅仅过了3年,史迪威获得了第二次返华任职的机会——出任美军驻天津步兵第15团营长。1926年夏至1929年春,他在中国各地考察军情,对盘踞在各地区的军阀势力有了清晰认识,也感受到中国革命将来之际的疾风呼啸。他在美国的报纸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时局的文章,成为美国陆军的“中国问题专家”。1929年,46岁的史迪威返回美国后在本宁堡步兵学校任教,虽然得到了学校领导和部队高层的一致赞赏,但他自觉仕途不顺、难再有大作为。
在1935年,他突然收到一个惊喜——担任“驻华武官”,这是他首次来华工作时便渴望的职位。由于日军在1931年进攻沈阳、1932年进攻上海,中日军事斗争已呈白热化状态,并且中国国情与他十五年前首次来华时大相径庭。因此,他返回北京后密切追踪中日两军动向、搜集各方面的情报,见证了日军的凶狠,也目睹了中国民众的抗日决心,这为美国做出恰当的对华政策提供一手材料。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史迪威对无法有效防御日军攻势的国民政府军颇感失望,他认为只要中国人能坚持抗战,就能耗到日军力量枯竭之日,那时,中国就能获得胜利。他向美国政府提议给予物资和资金方面的援助,后来,美国政府于1938年12月安排了2500万美元贷款给中国,当月28日,史迪威在重庆(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布《迁都重庆宣言》)接受了蒋介石夫妇的接见并获得赞许。
1939年5月史迪威带着惆怅的情绪离任回美。在过去4年的工作中,他亲见了国军消极避战、民众长途迁徙、共产党人不屈不挠抗战的情形,在向美国陆军情报部提交的报告中指出未来美国和日本将有极大的可能爆发战争,届时美国应与中国成为盟友的判断。最终,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加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然而当时的史迪威上校并不知道,他还有重返中国、与中国军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的机会。
我们将在下次《重庆故事》中继续讲述史迪威将军来华的事迹,请大家保持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