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迪威将军及史迪威博物馆 (下)

史迪威将军及史迪威博物馆 (下)

各位读者朋友,大家好。上期《重庆故事》我们了解了史迪威将军的成长经历,本期,我们来看看他最后一次来华工作的情况。

1941年12月8日,美国正式与日本宣战。12月31日罗斯福总统致电蒋介石商讨组建盟军中国战区得到肯定答复,于是,三次来华任职、对中国情况极为熟悉的史迪威在1942年1月29日被正式任命为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并且美国国会在2月初通过了一笔5亿美元对华巨额贷款。

1942年3月6日,史迪威在重庆正式拜会了蒋介石,申明了他来华的使命和职权,并谈了出兵缅甸的初步想法。赴缅作战,实属战情所需——为确保同盟国援助物资能运抵中国。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封锁了中国沿海,因此起于缅甸曼德勒、止于云南昆明的滇缅公路成为唯一一条援助物资补给线。1942年3月,日军占领缅甸,滇缅公路就此被切断,因此,尽快恢复物资补给是当务之急。虽然史迪威和陈纳德(注1)对运输方式——陆运或是空运——有争议,但蒋政府认为兴修一条国际军用战略公路是极为有必要的,遂决定以印度利多为起点修建中印公路。而史迪威的任务即是在缅甸击退日本的攻势,确保这条公路能够顺利修建。

1942年4月蒋介石元帅和蒋介石夫人与史迪威将军在缅甸梅摩

3月11日史迪威飞赴缅甸腊戍。5月,中国远征军不得不放弃缅甸撤向印度,而且在撤退途径的重山密林中伤亡惨重。6月初,史迪威飞回重庆会见了蒋介石夫妇,他在表扬中国士兵的同时表达了对部分军官的不满,认为败走缅甸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军官消极怠战且不听从他的军令而造成的,因此提出了整编军队等三项建议。蒋介石不采纳他的意见,因为在蒋公的考量中,接受一个美国人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并非是要其指挥中国军队,只是为了谋求美国的军事援助而已。

6月底,蒋介石同意了史迪威提出在印度训练中国军队的计划,但指责史迪威未能将美方许诺的援助物资如期保量运抵中国,并向美国提出撤换史迪威的请求。美政府没有同意蒋的想法,依然令史迪威掌握美国援华物资的控制权和分配权。关于援华物资的分配,蒋政府对此十分不满,因为史迪威将部分物资运送到了共产党人组织的工农红军手中。原来,早在1937年史迪威任美驻华武官时就在汉口结识了中共代表周恩来和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他对共产党人的印象很好,也看到他们在敌后战场持续抗战,所以史迪威认为一切抗日武装力量都应得到援助,然而由国民党领导的政府显然对此是不同意的。

史迪威将军在伤兵营地查看他们学习谋生手艺。

8月初史迪威出任中国驻印军总指挥,赴印训练中国军队。他在印度将32000名中国军人的训练安排得井井有条,训练效果显著,次年4月中国远征军在云南昆明设立了第二个训练中心。与此同时,陈纳德领导的“飞虎队”——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所开辟的“驼峰航线”(注2)运送的物资越来越多,从某种程度上证明了依靠夺取制空权取得战场胜利的可能性。再加上蒋政府反复向罗斯福总统表达中方对史迪威的不满以及对陈纳德的敬佩,因此罗斯福总统对于史迪威本人的看法及其作战方略产生了改观.

1943年夏,盟军首脑制定了反攻缅甸的作战计划,1944年2月下旬战斗正式打响。从2月到8月,中国驻印军和美国组成的联军接连重创日军。但之后,英国收回了向孟加拉湾出动海军的承诺,再加上蒋对美国将大量物资运往欧洲而中国所得甚少心怀不满,因此他拒绝派驻扎在云南的中国远征军出境作战。罗斯福总统根据史迪威的建议发电报要求蒋出兵,蒋不同意,史迪威亲赴重庆劝说蒋介石,蒋执意不从,直至美方以停止向远征军供应物资为要挟,蒋才勉强答应出兵。事后,蒋对史迪威愈发厌恶。

1944年4月日军集重兵从河南发起进攻,至6月中旬日军已兵抵长沙,对美军空军基地构成威胁。为改变不利战局,罗斯福总统于7月6日向蒋介石发电报,要求蒋把中国军队——包括共产党的部队——的指挥权交予史迪威,并告知蒋他将授予史迪威四星上将军衔。蒋复电表示“原则上同意”,但要求美方派一名“全权代表”来华调解他与史迪威的关系并提出三项先决条件,包括援华物资接收及分配权、共产党军队的指挥权及史迪威的职权范围。

四星上将史迪威

1944年8月2日,史迪威晋升为美陆军少有的四星上校。9月6日,史迪威将军同罗斯福总统任命的代表帕特里克·赫尔利(注3)一同飞赴重庆。史迪威期待着在获得军权后痛殴日军、帮助中国获得战争的最终胜利,但事与愿违,他与蒋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史迪威在迫使蒋把军队的全权指挥权授予他后,赫尔利将一份史迪威起草的与共产党联合抗战的建议交给了蒋介石。蒋当即以异常强硬的态度致电罗斯福总统,要求美方召回史迪威将军。10月11日,赫尔利向罗斯福总统发去一份电报,他告诉罗斯福总统若美方继续维护、支持史迪威,恐将失去蒋介石与中国。

10月19日,罗斯福总统解除了史迪威将军在中国的指挥职务。21日,史迪威将军黯然离渝。回国后的史迪威将军于1945年1月出任美军陆军地面部队司令,与此同时,中印公路正式通车,为纪念并感谢史迪威将军在缅甸战役和中印公路的修筑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蒋介石在通车典礼上将其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史迪威公路

70年后,201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展现中印公路修筑史的云南腾冲史迪威公路博物馆开馆,展出各类相关珍贵文物5000余件。重庆市政府于1991年依托史迪威将军在渝故居设立了“史迪威博物馆”,纪念这位为中国反法西斯战争做出杰出贡献的国际友人,该博物馆位于重庆李子坝抗战遗址博物馆建筑群之间,是中国人民缅怀史迪威将军的重要场所。

注1克莱尔·李·陈纳德(Claire Lee Chennault),1893年9月6日—1958年7月27日,美国陆军航空队中将、飞行员。1936年6月3日,宋美龄任命陈纳德为中国空军顾问,帮助建立中国空军。

注2驼峰航线:是指二战时期盟军飞行员在喜马拉雅山脉东端开辟的航路的名字,他们的军用运输机从印度起飞,对蒋介石和在中国设立的美国空军基地的战斗力提供补给。

注3:帕特里克·赫尔利(Patrick Jay Hurley),1883年1月8日—1963年7月30日,美国政治家、外交家,早年为律师,胡佛政府时期的担任陆军部长,二战中作为罗斯福总统代表来华,1944年任驻华大使,尝试调解国共争端,未遂,1946年返回美国。

Pleas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