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交通的典范—凯旋路电梯
读者朋友们,大家好。在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你们有去别的城市游玩吗?据重庆市文化与旅游委发布的数据,全市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1019.8万人次。来渝游客,除了会前往各大景点,还能体验到山城独特的交通系统。如果说近年来广为人所知的“轻轨穿楼”展现了横向的贯通感,那么今天我们要探索的地方则展示了重庆人打造垂直交通的智慧。
上世纪八十年代,重庆人受限于渝中半岛的高差,只能在曲折山路上前行。为缓解爬坡上坎之苦,重庆市设计院的工程师们开创性地想到电梯这一垂直交通方式,这不仅缩短了距离,还能节省时间。
在确定交通方式后,工程师们在选址方面也颇费了一番功夫:一是要考虑地形特征——最好是陡坡地带,二是考虑客流需求。由于渝中半岛的地形是沿江地带低缓、中心地区高耸,因此在陪都时期为运送战备物资而修建由9个石拱桥组成的凯旋路则成为必经之路,这条路为连通靠长江的下半城和以小什字、较场口为中心上半城发挥着重要作用。工程师们为统计客流,采取了传统计数方式——数豆子。在一段时间内,每从凯旋门经过一个人,工作人员就放一颗胡豆到盒子里。一天结束后,再统计盒里的豆子。经过多次测算,每天的人流量大概有两万余人次,这说明途径此地的人数确实不少,很有必要改善民众的通行状况。
在选定地点后,工程师们考虑到如果只是根据这个三角坡地形建设一个垂直电梯,难免有点浪费空间,因此他们再次发挥聪明才智,造出一幢集居民住宅、办公用房、公共电梯为一体的建筑。垂直电梯在建筑最外侧,设置了与民居不同的出入口,这样就能实现过路人群与居民互不打扰的效果。为了给这栋建筑再添亮点,工程师们将建筑每层楼的阳台栏板设计得五彩斑斓,一道道彩带环绕建筑,让这幢建筑在满足实用性之外还颇具美感,在江中游船或轮渡上的人远远地就能认出它来,因此高度为43.5米的凯旋路电梯在1986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后即刻成为了重庆的地标性建筑,并且它是中国首次将室内电梯用于城市公共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