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面临的挑战:在阻止外部势力滥用其开放政策的同时保持开放
2016年,中国在欧盟的投资由前一年的200亿欧元飙升至近360亿欧元。此前,欧洲领导人对中国投资均持热烈欢迎态度,此外没有多加考虑。但随后巨额资金流入让欧盟领导人开始担心中国在这过程中一并获得的权力和影响力,尤其是在欧盟较小的国家。此后,欧盟加强了对中国投资的审查,并试图做出更一致的回应。尽管如此,这些努力却几乎跟不上现金流入的速度。去年,中国对外投资降至300亿欧元,反映出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有所缩减,然而即便如此,欧洲占中国投资总额比例却从五分之一增加至四分之一。中国在欧洲的投资参与者通常是政府支持的公司和投资基金,在截至2018年的10年里,这些公司的交易价值占交易总额的63%。且投资重点在能源、化工和基础设施领域。这些中国企业现拥有瑞士大型农药生产商先正达(Syngenta);希腊比雷埃夫斯港;还有英国欣克利角C核电站。他们掌握大量股权的机场包括伦敦希思罗机场(Heathrow)、法兰克福哈恩机场(Frankfurt Hahn)和图卢兹机场(Toulouse)等,此外还包括生产标致(Peugeot)和雪铁龙(Citroen)的汽车制造商PSA集团(PSA Group)以及意大利轮胎制造商倍耐力(Pirelli)。
中国对欧投资还具有区域特点。在东欧,投资重点是可以巩固旧大陆与一带一路项目之间联系的基础设施。在南欧,中国买家参与的是欧元区危机期间和危机之后的私有化浪潮。在葡萄牙,大量投资以持有港口、航空公司、酒店和主要电力运营商的股份。
中国投资中的最大份额流向了西欧。英国在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的助推下成为了中国的“最佳西方合作伙伴”。即使是长期对外国投资持怀疑态度的法国,其波尔多葡萄园现也有大量中国投资者。在德国的投资重点则是高科技公司,这些公司拥有能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专业技术,并希望以此提高中国工业和技术的自给自足。
中国看到了欧洲的开放和财富优势。一些欧洲人认为中国正在这片大陆上玩分裂与征服游戏。但在北京的大多数欧洲外交官认为现实并没有那么戏剧化,对欧洲来说反而充满机遇。他们认为,“在外交政策中,中国代表着其自身利益,欧洲只是达成目的的手段”。中国的终极目标是成为一个先进的、现代化的、其它国家不敢忽视的超级大国。而欧洲是一个富裕的充满创造力的区域,可以协助其实现该目标。相比之下,中国执着于与美国的博弈,将美国视为老派的、充满敌意的阻止其实现这一目标的霸权国。
欧洲各国最大缺点之一就是太过天真。长期以来,美国和澳大利亚都采取了比欧洲国家更为强硬的态度。只有欧洲仍然认为中国会在与西方融合过程中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开放。欧洲各国最需要转变的便是在欧盟层面统一采取行动。因此欧盟在2016年采取了对华新策略,即希望成员国之间加强合作。
这就是欧洲面临的挑战。它是世界上最开放的大陆之一。为了竞争,欧洲必须保持开放,同时要阻止外部势力滥用其开放政策。
转自《经济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