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的前世今生——弹子石

“老街”的前世今生——弹子石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在之前的《重庆故事》里,我们同大家一起回溯了重庆的多处现代与历史交融之地,如磁器口洪崖洞等地。这次,我们将探索另一处融合了开埠历史、码头文化、自然景观的新兴旅游地——弹子石老街。

弹子石,地处长江南岸,与朝天门、江北嘴构成两江三岸隔江相望之态。“弹子石”一名经考证是因长江边曾有三尊柱型石块,撑顶着一巨型圆石,圆石形似“弹子”而得名。但在1925年夏季,“弹子”被雷暴击毁,碎石散落入江中,如今,枯水期偶尔还能看到碎石。当然,关于这个地名,也有一个传说。相传,家住涂山的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妻涂山氏因思夫常在江边徘徊,久等大禹不至,竟在江边碛石诞下一子——夏启,因此该碛石被称为“诞子石”,后讹传为“弹子石”。

弹子石,是重庆城历史的见证。弹子石土地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原是沿江的丘陵坡地,凭借着地形优势,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水码头,修有一条沿坡而上的两、三米宽的青石板路供挑夫、马队运输货物,这条路后被称为“弹子石正街”,正街两侧分布着几十条狭窄的小巷民居,其中不乏深宅大院。凭借着地理优势,弹子石吸引了重庆最早的一批工商企业在此落户、从事生产,货物贸易日渐兴盛。十八世纪末重庆被迫开埠之后,外国人纷至沓来。1901年,弹子石辖区内的王家沱被日本人划为租界,后在租界内开办又新丝厂。1902年,法国人沿长江而上,最终停靠在弹子石并登岸强占地盘,修建起一座颇具规模的水师兵营。抗战时期,华东、华中地区的工厂、商行,如裕华纱厂等,西迁至重庆弹子石片区,虽在战火中遭受日军轰炸,但最终得以幸存。新中国成立之后,弹子石变得更为繁荣,逐步成为了南岸区的经济中心。

但正如我们在之前的《重庆故事:“桥都”重庆》里说到,公路的修建和桥梁的架设为人们出行方式带来了转变,水路不再是人们往来渝中半岛与弹子石的首选。与此同时,商品货物量的急剧增加,让吞吐量极为有限的弹子石码头不堪重负,因此,弹子石逐步衰落,越来越多的居民离开这个地方,一栋栋青瓦木梁的老房子也因无人居住,渐渐成了危房,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遗忘之地。

2010年前后,政府逐步启动了城区改造工程,久居此地的街坊邻居们依依不舍地搬离旧居。之后,一幢幢临江观景的全新住宅楼拔地而起,集娱乐及消费为一体的长嘉汇购物中心成为周边居民的休闲之地,但,人们总觉得弹子石变样了,不再是自己心目中的弹子石。终于,今年6月1日,老街开幕了。

6月1日,正值儿童节,我们满怀童心乘车前往老街。到弹子石转盘后,我们跟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往前走,周围是已经被拆了一半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格的建筑,就看到数十位老人们戴着红领巾在几间商铺前围成圈,我很好奇,问他们在做什么,一位王姓爷爷告诉我,他们几十年前就住在弹子石,都是弹子石小学的同学,曾经约定每年开一次同学会,但总有人缺席。去年,他们商定在今年儿童节、老街启幕的时候,再次戴上红领巾回到曾经生活、学习过的地方,重温儿时的快乐。

在下一期的《重庆故事》里,我们将正式探索老街,听听它的老故事,看看它的新面貌。我们下期见。

Pleas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