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更顺畅的中欧关系还需要深化改革
欧盟对中国是否会进行经济改革持怀疑态度。目前,欧盟与美国的关系日益紧张,北京方面也面临要求其尽快解决美中贸易战的压力。中国欧盟商会在其《2019年商业信心调查》中明确指出,持续不断的贸易争端加剧了众多在华运营欧洲企业的商业情绪。调查结果显示,逾20%的受访企业表示,它们受到了强制性技术转让的影响,这也是华盛顿与北京贸易谈判的主要议题之一。报告称:“令人高度关注的是,63%感到被迫进行技术转让的受访者表示,这种情况发生在过去两年内;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目前正在进行技术转让。”
关于强制技术转让,中国政府最近宣布,强制外国投资者将其技术转让给中国合作伙伴是非法的,同时也降低了外国公司进入国内市场的市场壁垒,这表明中国政府有意推动海外投资增长。事实上,中国已于3月中旬批准了新的《外商投资法》,以此向国际社会保证,中国仍是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新法律将于2020年1月1日生效,它将责成中国官员保护海外企业获得的商业机密信息,并将使官员利用关键信息或将其提供给当地企业的行为违法。“我们希望,将该法的实施推迟到2020年1月1日,将为外国公司提供更多机会,与监管机构合作,解决我们对(合资)合同、国家安全审查以及参与标准制定机构的担忧,”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中国业务副总裁 Jake Parker表示。
中国欧盟商会副会长Charlotte Roule表示:“推动贸易战的根本性问题需要通过应对市场准入壁垒和监管挑战来解决,同时也要解决国有企业改革和强制技术转让问题。”报告称,欧洲企业对中国近期扩大市场准入的承诺反应不一,因为“一些行业的停滞甚至倒退,冲淡了积极影响”。事实上,在过去12个月里,尽管欧洲企业在法律服务、建筑和信息通信技术等领域登记了市场限制,但它们在化妆品、金融服务和酒店业拥有更容易获得的机会。只有10%的受访企业表示市场准入方面的变化是“重大的”。正如《南华早报》报道的那样,“由于中国领导层发出的信号缺乏一致性,人们对改革承诺能否成为现实仍持怀疑态度。”
在最大的不满来源中,受访者列出了不平等待遇和缺乏公平竞争环境。逾70%的欧洲企业表示,它们必须在所在行业与国有企业展开竞争,这突显出中国政府对经济的影响。事实上,国有企业在大多数经营领域都具有优势,包括公共采购、影响政策的能力以及获得融资和许可证的机会。去年,中国政府表示,去年中国政府正在考虑将国有企业置于“竞争中立”原则之下——认识到与私营部门竞争的重大政府商业活动不应仅仅依靠政府的所有权和控制权而具有竞争优势或劣势,但对于是否会实施,欧洲企业仍持有不同看法。当然,许多欧洲公司都受到了贸易战关税的负面影响。
尽管面临这些挑战,《商业信心调查》发现,62%的受访欧洲公司认为,中国仍然是目前与未来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调查称,“中国市场的规模和尚未开发的增长潜力仍超过了由于艰难的运营条件而在这里发展的巨大成本, 因此欧洲企业仍致力于在中国开展业务“。
来源:南华早报&中国欧盟商会——《2019商业信心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