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的火锅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大家好。气温渐升,三月的春光与花香,在不经意间已来到我们每个人身旁。
近期,由新冠肺炎引起的疫情在重庆得到有效控制,各行各业的工作人员陆陆续续戴上口罩返回了工作岗位(笔者注:中国政府的公共卫生管理部门要求所有人在外出时一律佩戴口罩)。在此之前,重庆市内所有小区采取封闭式管理,因此餐饮、娱乐、旅游、零售等实体经济遭受重创,但“线上经济”在这特殊时期迎来其高光时刻,这无疑为疫情期间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但无法完全满足大家对美食的要求,特别是重庆人对于火锅的渴望。由此,在重庆紧急催生了“火锅外卖“这一新消费模式,一改往日重庆火锅必须到店消费的传统。
在长江上劳作的船工,有把辣椒、花椒、姜、蒜等调料放在瓦罐中加水煮沸,再煮食各类食物的烹饪习惯。岸上的小食摊借用这一形式,担着一头是泥炉和铁锅、一头是食材和餐具的挑子沿街贩卖。摊贩老板为了方便陌生人拼锅而食,就在锅中放入铁片,将锅分为八个小格子,呈“米”字型,得名“水八块”。锅内分格成为重庆火锅的一大特征,后来出现了“十”字型的四格或“井”字型的九格两种形式。
“水八块”煮食的食材多是牛、猪等牲畜宰杀后无人要的内脏,价格便宜。这些内脏在辛辣的汤汁中煮熟后味道很好,因此受到船运工人、码头力夫、贩夫走卒等贫民的欢迎。1921年在较场口出现了第一家以毛肚(牛的瘤胃(rumen))为主打菜品的火锅馆,受到广大食客的青睐,因此毛肚成为重庆火锅的代表菜。
抗战时期(1931年-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随着重庆成为陪都,大量的外地人蜂拥来渝,对火锅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先后出现了“云龙园”、“一四一”、“述园”、“桥头”等多家知名火锅品牌,多位文化名流比如郭沫若、巴金等人也成为火锅的拥趸,甚至国民政府将火锅作为召待外宾的佳肴,由此,火锅成为重庆饮食的一张名片。2000年,重庆德庄火锅打造了一口直径10米、重约13吨的“天下第一大火锅”(The hottest pot in the world),并获得吉尼斯世界记录。
(图:天下第一大火锅)
火锅,以其兼容并包的品格、万物皆可烫的烹饪方式成为亲朋好友联络情感、召待外地朋友的好选择——携三五知己与亲友迈入火锅店,围坐一方,点数碟荤菜素食及卤碟,端一杯重庆产的山城啤酒,品牛油醇厚,鲜香麻辣,宾主尽欢,其乐融融。
在本次疫情期间,为满足重庆人对火锅的需求,各大火锅店推出针对家庭就餐的“火锅外卖”。在推出这项服务的10天内,有超过200家火锅门店接到30000余份订单,总销售额达950万元人民币,为重庆餐饮行业在度过资金链难关时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朋友们,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我们共同期待着摘下口罩、自由外出的日子,到那时,你会和我们一样去吃一顿重庆火锅吗?